印度古文明

来自世界大典

印度古文明四大古文明之一,位於印度半島,以印度大平原 (由印度河恆河沖積而成)為中心。

歷史[编辑]

孔雀王朝[编辑]

孔雀王朝開始於西元前2300年,代表古城為哈拉帕摩亨佐達羅,城市規劃完整,浴場下水道等公共設施齊全,代表此時的政府很強大。

阿利安人時代[编辑]

西元前1500年來自西北方的阿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並統治印度,並利用種姓制度維持種族和統治之優勢。其宗教為婆羅門教

宗教[编辑]

婆羅門教[编辑]

婆羅門教為多神信仰,主張因果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靈魂輪迴,且把視為聖物。信徒可用恆河洗淨罪孽。

佛教[编辑]

因恆河流域有許多小國,經常打仗,民眾流離失所,所以釋迦摩尼 (喬達摩.悉達多)於西元前六世紀創立佛教,主張:

孔雀王朝阿育王將佛教訂為國教,命人編寫佛教經典、舉行大型法會、派遣僧侶到外傳教,使佛教盛行於東亞 (大乘佛教)、東南亞 (小乘佛教)。結果西元四世紀時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就衰微了,印度教取代之。

印度教[编辑]

創立於西元四世紀以後,結合婆羅門教、佛教、以及民間信仰,為現今印度信仰人口最多之宗教。其特點為:

  • 有許多教派,各自崇拜不同神
  • 承認階級制度、相信輪迴、推崇修行

文明成就[编辑]

眼科外科醫術及佛塔建築學寺廟建築學發達。並發展出的觀念,且發明阿拉伯數字

制度[编辑]

古印度實施種姓制度,根據婆羅門教教義,將人民分為 (由高到低):祭司、貴族與武士、平民、奴隸、賤民 (不同階級所生的小孩)。不同階級不可通婚,且職業、身分世襲。即使現在政府下令廢除,但對印度影響還是很大。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中歷史3上》,翰林出版,2013年4月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