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聯會

来自世界大典

國際天文聯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縮寫為IAU於1919年7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構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機構,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總整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截至2006年9月1日,總會共有85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8859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417位會員,其次為法國(625位)、英國(573位)和日本(504位)。

組織與活動概況[编辑]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大多數活動是透過各天文領域的12個分科會舉行。在各分科會下更細分成40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委員會。在委員會下轄個別研究主題有關的90個工作小組。

該會每三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討論IAU整體的活動方針,並有研究成果發表等研討會,與及遴選新屆IAU執委、各屬下委員會成員,新會員推薦等。此外定期也在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召開各區域會議。隨各式各樣天文事件的發展,也會隨時召開小規模的學術研討會。

最近一次(第26屆,XXVIth)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全體會議於2006年8月14至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由世界各地2500餘位天文學家代表出席,會議最受矚目的就是表決第5、6號共四份決議草案,重新確定行星定義,將冥王星由行星劃為新開設之矮行星,而未來全體會議將審議更多天體列入矮行星之席。

對上一屆(第25屆)全體會議於2003年7月13~26日於澳大利亞悉尼舉行,下屆(第27屆)全體會議將於2009年8月3日至14日由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而第28屆全體會議將於2012年8月12日至25日在中國北京舉辦。

分科會和委員會[编辑]

  • 第I分科會 基礎天文學
    • 第4委員會 星曆表
    • 第7委員會 天體力學與動力天文學
    • 第8委員會 天體測量學
    • 第19委員會 地球自轉
    • 第31委員會 時間
    • 第52委員會 基礎天文學中的相對論
  • 第II分科會 太陽與太陽圈
    • 第10委員會 太陽活動
    • 第12委員會 太陽輻射與結構
    • 第49委員會 行星間的電漿體與太陽圈
  • 第III分科會 行星系統科學
    • 第15委員會 彗星與小行星的物理研究
    • 第16委員會 行星與衛星的物理研究
    • 第20委員會 小行星、彗星與衛星的位置與運動
    • 第21委員會 夜空的光
    • 第22委員會 流星、隕石與行星間的塵埃
    • 第51委員會 生物天文學
    • 第53委員會 太陽系外行星
  • 第IV分科會 恆星
    • 第25委員會 恆星光譜
    • 第26委員會 雙星與多合星
    • 第35委員會 恆星構造
    • 第36委員會 恆星大氣理論
    • 第45委員會 恆星分類
  • 第V分科會 變星
    • 第27委員會 變星
    • 第42委員會 密近雙星
  • 第VI分科會 星際物質
    • 第34委員會 星際物質
  • 第VII分科會 銀河系
    • 第33委員會 銀河系的結構與動力學
    • 第37委員會 星團與星協
  • 第VIII分科會 星系與宇宙
    • 第28委員會 星系
    • 第47委員會 宇宙學
  • 第IX分科會 光學與紅外線技術
    • 第25委員會 恆星測光與偏振測量
    • 第30委員會 徑向速度
    • 第54委員會 光學與紅外干涉
  • 第X十分科會 無線電天文學
    • 第40委員會 無線電天文學
  • 第XI分科會 太空與高能天體物理學
    • 第44委員會 太空與高能天體物理學
  • 第XII分科會 聯合推廣活動
    • 第5委員會 檔案與天文數據
    • 第6委員會 天文電報
    • 第14委員會 原子與分子數據
    • 第41委員會 天文學史
    • 第46委員會 天文學教育與發展
    • 第50委員會 現有與可能的天文台址保護
    • 第55委員會 天文學傳播與公眾

外部鏈接[编辑]